美國跨黨派參眾議員訪問團週四(4月14日)飛抵台灣,進行為期一天一夜的旋風式訪問。儘管中國嚴詞恫嚇,甚至於週五(4月15日)祭出軍演威脅,該訪團仍展現對台灣堅定的支持與承諾。
上百家跨國企業響應國際制裁,已退出俄羅斯市場。不過,來自台灣的華碩、宏碁、微星等三家個人電腦大廠迄今未全面退出,遭到烏克蘭官員和台灣公民團體點名。位於台北的公民團體“經濟民主連合會”近日呼籲這三家公司的股東提案,施壓企業停止與俄國政府的交易。分析人士指出,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這三家台資企業的表現確實不及格,不過,上市公司必須顧及股東權益,難捨俄羅斯市場的商業利益讓他們舉棋不定。
美中關係近年來處於低谷,不僅兩國政府間處處針鋒相對,民間也互存敵意。一份最新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對美國抱持負面觀感的比例大幅增加,尤其“90後”年輕人對美國的態度比起年長者更加負面。分析人士指出,“90後”成長於中國國力走強的階段,因此頗具大國自信,也更敢於批判美國。他們說,隨著年輕世代即將接棒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分子,他們對美國的態度多少將反映在官方政策上。
俄烏戰事陷入膠著狀態,但對抗強權的效應和精神卻在台灣發酵。面對中國日益升高的武嚇,台灣輿論開始熱烈討論是否該將徵兵制的四個月義務役期恢復為一年,對此,台灣政府未表態反對。
台灣後備軍人新制教育召集3月5日正式開訓,首批近400名受召的後備軍人完成報到,接受14天的密集訓練。有人說,他們受到俄烏戰事的激勵,堅信“自己國家自己救”,但也有人抱怨,教召期倍增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軍事專家表示,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武力恫嚇,台灣正密切觀察俄烏戰事,並藉鑑烏克蘭抵抗抗俄羅斯的經驗,讓近230萬的後備軍人能有效支援正規軍。
洪都拉斯總統當選人希奧瑪拉·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將於本週四(1月27日)正式就職,台灣將由副總統賴清德以特使身分出席其就職典禮,並分別過境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和洛杉磯。
西方民主國家近來掀起台灣熱。加拿大與台灣日前宣布就投資促護協議,開啟“探索性討論(exploratory discussions)”,進入雙邊貿易及投資談判的前置作業。分析人士認為,民主國家因忌憚中國日益增強的威脅轉而結盟台灣,並與台灣加強經貿關係。不過,在北京看來,這不免又是各國跟進遏制中國發展的反華風潮,且反應激烈地痛斥台灣“挾洋自重”。
台灣空軍一架F-16V戰機週二(1月11日)在嘉義外海執行訓練任務時墜海,當時飛行員偏離航線後,靶場輔導因飛官座艙麥克風出現持續被按壓的異常,而無法立即透過無線電通訊警示。分析人士研判,該戰機在進行大角度模擬對地炸射時,可能因為鳥擊而導致飛行員來不及反應,或是在跟隨另一架長機時,因產生錯覺而發生墜海意外。
為因應中國對台持續擴大的軍事壓力,台灣國防部近日新設“全民防衛動員署”,以提升備戰實力。分析人士指出,後備軍力的改革是台灣總統蔡英文國防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全民防衛動員署成立,台灣後備部隊未來可望與美國國民兵警衛隊建立常態交流機制。
捷克新總理彼得·菲亞拉(Petr Fiala)領導的中間偏右新政府於12月中旬上任,閣員內被視為對华鹰派的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一上任就毫不掩飾其反華的傾向。分析人士認為,捷克新政府推崇“價值外交”,可望重新檢討其與極權中國的關係,並與民主台灣加強往來,捷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立陶宛。
美國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季奧運後,其盟國相繼呼應,不過,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似乎遲疑不決。分析人士稱,部份亞洲國家雖然支持美國基於人權譴責中共踐踏人權的暴行,但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外交關係以及運動員的權益等因素,將最終左右他們是否跟進美國、抵制北京冬奧的實質決定。
北京接連出重拳打壓科技巨頭,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有學者指出,中國在半導體芯片產業被美國卡住脖子後,認清自己在科技製造業有太多短版,不惜打壓互聯網民企,撒錢扶植自主研發的半導體等科技產業。
台灣在星期六(12月18日)舉辦四項公投,票決議題分別涉及萊豬進口、重啟核四發電、天然氣接收站遷移和公投綁大選的民意取向。最終投票結果出爐,四項公投全軍覆沒,遭到否決,讓民進黨政府成了最大贏家。
尼加拉瓜週五(12月10日)宣布與台灣斷交,並同步與中國正式建交,接受“一中原則”。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尼兩國選擇在美國民主峰會期間宣布此一外交進展,報復台灣站隊美國和民主陣營的意味相當濃厚。
總部位於西班牙的國際人權組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週二(11月30日)公佈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從2016年到2019年間,總計有高達610名疑似涉入電信詐騙案的台灣公民被引渡或強制遣送中國。對此,“保護衛士”出面呼籲國際社會應立即採取行動、遏止中國這種侵犯台灣主權的人權惡例。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1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隨即引發中國的反彈和反制,將其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分析人士認為,立陶宛不畏懼壓力,堅持初衷,正是因為民主國家的集體防禦機制奏效。有了美國、歐盟與歐洲國家的堅定支持,立陶宛也成為對抗中國戰狼外交蠻橫作風的最佳典範。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時間週二(11月16日)上午8點46分展開視訊峰會,這是兩國元首繼2月和9月兩度電話熱線後的第三次對話。在近4個小時的晤談中,中方說,雙方就美中兩大強權未來的競合關係和雙方關切的敏感議題進行了“坦率、建設性、實質性和富有成效的”交流,但美方則認為毫無突破。對此,觀察人士表示,美中兩國領導人都展現了合作的主觀意願,但在客觀情勢上,雙方各說各話,這意味著,兩國因基本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所導致的矛盾和僵局恐怕無解,未來經貿競爭和軍事壓力將不斷升級。
台灣的友邦洪都拉斯本月底即將舉行總統大選,選情看好的反對黨候選人已公開表態,一旦當選將與台灣斷交,引發台灣恐再丟邦交國的危機。而任期將屆滿的現任總統葉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andez)近日卻突然出訪台灣,並於週六(11月13日)拜會台灣總統蔡英文,似乎刻意前來打破邦交不穩的傳言。
台灣國防部周二(11月9日)發表2021年“國防報告書”,詳列中國在過去一年內派遣高達554架次軍機侵擾台灣西南方防空識別區的行徑。除了常態化的武嚇,該報告書也首度增列章節,闡述中共操作“灰色地帶”戰略,企圖用非軍事手段之威脅,來改變或挑戰兩岸既有現狀,以達“不戰奪台”的目標。
歐洲議會有史以來第一個派遣官方代表團出訪台灣,為台歐關係寫下新的篇章。一行13人的代表團結束三天的訪問行程後,代表團主席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週五(11月5日)在台北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訪問台灣不是為了挑釁北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