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前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星期一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都應該派更高級別的官員參加巴黎世界領袖顯示團結一致對抗恐怖暴力的遊行。 他比較了美中兩國對這一事件做出的看似相似的反應,指出在言論自由問題上兩國的立場明顯不同。 他說,在自由社會裡,無論言論多麼冒犯或羞辱都應該允許其存在。
洛德大使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至少副總統拜登應該去,也許不是奧巴馬總統,但是美國應該在這一遊行中有更高級別的官員作為代表。”
*美中都只派了大使參與*
巴黎發生的恐怖主義屠殺事件引發全球聲援言論自由、抗議暴力的國際聲浪。 許多人打出了“我是查理”的標語。 歐洲、非洲、阿拉伯世界表現出高度團結,連巴勒斯坦政府和以色列的領導人都一起出席了40多國領袖的遊行。 但當時在法國出席反恐會議的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並沒有參加遊行,代之以美國駐法大使。 據報導,中國也只派了駐法大使參加遊行。
洛德說:“為表現我們跟他們(世界領袖們)站在一起,我們應該派更高級別的代表。我認為中國也應該派更高級別的代表。但是我認為美國這樣做更重要。”
美中兩國的媒體對這一事件做出的反應似乎也有相同之處:兩國一些權威媒體都發出了不同意查理周刊諷刺伊斯蘭先知的聲音。
*美中都有媒體說“我不是查理”*
紐約時報公共編輯沙利文撰文為紐約時報決定不刊登查理周刊的漫畫進行辯護。 她認為紐約時報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沒有刊出查理週報諷刺漫畫,是“毫無疑問地做出了一個謹慎且盡責的決定,以維護自己的準則。”
時報專欄作者布魯克斯評論文章的題目就是《我不是查理》。 他說,如果查理週報“試圖在任何一個美國校園裡發行他們的諷刺報紙,恐怕連30秒鐘都撐不到。”
不過布魯克斯在文章中同時指出,“在看待挑釁者和侮辱者的時候,我們希望保持文明與尊重的準則,與此同時也為那些不守禮貌和品位束縛的、具有創造性、愛質疑的朋友們留有一席之地。”“健康的社會不壓制言論,但授予不同類型的人不同的地位。”
但中國官方新華社的評論認為,“世界是多元的,新聞自由應該是有限度的。世界上的很多宗教和族群都有自己的圖騰和精神禁區,為了和平共處,相互尊重是必須 的。無限制、無原則的諷刺、侮辱與言論自由是不可取的。《沙爾利周刊》的漫畫曾給人帶來笑聲,但笑需要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
*美中對言論自由的立場明顯不同*
前美國駐華大使洛德指出,在言論自由問題上美中所持的立場明顯不同。他說,“美中雙方領導人都譴責恐怖主義暴行,但是區別在於,美國認為,無論某種言論多麼冒犯或羞辱,在一個自由社會裡應該被允許,而中國的立場比較微妙。我 想他們所說的意思就是,如果言論自由太多了就會惹麻煩,儘管他們也譴責暴力。因此,在言論自由方面我們的立場明顯不同,雖然在對抗暴力和恐怖主義方面是一致的。”
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的:“我可以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成千上萬走上街頭高舉“我就是查理”標語的人們,想表達的就是他們在恐怖主義暴力屠殺面前堅決捍衛查理周刊言論自由的信念,而不一定是那些具體的漫畫。